各位朋友:据官媒报道,为了满足不少新建的小区,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近年来我们绍兴又增添了不少所中小学校,今年秋季又将有几所新建的学校接纳新生、就近入学……
说到学校教育,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不少新建的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通常总喜欢为自己的学校戴上诸如“百年名校”之类的桂冠,其实说句实话,不少学校跟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一些“名校”真地是八竿子也挨不上边的事。
笔者认为:对待这一问题,实在也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史料,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为此,笔者特根据绍兴的一些地方史志,收集整理了绍兴的一些真正的“百年名校”的资料,供各位朋友参考。
原址在原來的水澄巷,现在的胜利路。该校创建于1897年。先后更名为绍兴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浙江省立绍兴中学、绍兴第一中学。它是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由山阴县乡绅徐树兰捐银一千两,并筹得山阴沙租和绍郡茶业公所捐款四千余元,仿盛宣怀所创天津中西中堂,以二等学堂(相当于中学)规制,以府城原山会豫仓为校舍,创办了这所“绍郡中西学堂”,并报呈巡抚廖寿丰奏明清廷备案,当时还定下学额40名,习国文、外国文、算学三科;另有附科生20名,专习外国文和算学。这是绍兴境内最早出现的由国人所办的新式学堂,领浙江省近代教育之先。
该校是清朝末期绍兴中华基督教(英国)圣公会在和畅堂水沟营交叉口附近购地20余亩,筹建的一所教堂样式新式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校舍建成并正式开学。因当时学堂旁边的水沟营口有一座承天桥,故取名为“承天英华学堂”。此后学堂几经波折,数次迁址,两度停办,最后改名为私立绍兴承天初级中学。民国38年(1949)7月,也由人民政府接办改制为公办并改名为绍兴第二初级中学,当然也与“教会”绝缘了。现在该校已成为绍兴文理学院附属中学了。
创办于民国元年(1912)。由诸暨原毓秀书院改办。首任校长边甘棠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早期留学生。开创之初,学制为四年,民国11年(1922)实行新学制后改招三年制新生。民国14年(1925)改称诸暨县立初级中学。当时这所学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国内外大学,且热心教学,力事改革,办学成绩显著。
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统元年(1909),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停办,民国4年(1915),由县教育会长钱道渊等倡议重建,公推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的周志由为首任校长,以县立高等小学堂校舍开学。后来又在剡山西麓新建了校舍。民国8年(1919),首届学生40人毕业。
创办于民国4年(1915),主要由美国基督教浙沪浸礼会提供经费的绍兴私立越材初级中学在绍兴仓桥(此桥原在今胜利路南侧仓桥直街北入口处)建立,首任校长为美国籍牧师聂士麦。后因学生增多,迁到南街辛弄扩建了校舍,美籍牧师邬福安、华籍牧师马雄波、顾琢人等相继主持校务。民国10年(1921),美国基督教浙沪浸礼会又在绍城柔遁弄建立浚德女子初级中学,相继主持的美籍教徒杜女士和华人教徒倪雪梅、修海伦、林翠青等,越材、浚德二校均受浙沪浸礼会控制,民国25年(1936)越材初级中学与浚德女子初级中学合併更名为绍兴私立越光中学。
创建于民国11年(1922)。这是一所由近代教育家经亨颐征得开明乡绅陈春澜捐银20万元,在民国8年(1919)12月成立私立春晖中学校董会后,择址白马湖畔建立的。校舍在民国11年(1922)建成,这年的秋季招生开学。学校早期聘请的教师多为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学者名流,先后在该校任教的有:文学家朱自清、艺术家丰子恺、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美学家朱光潜、音乐家吳梦非……等等。
先后更名为山会官立高等小学堂、绍兴县立高等小学校、绍兴县立第一小学校、绍兴市立西街小学、红星学区中心校、绍兴市蕺山中心小学。该校系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由邑人钱绳武、徐伟(字仲荪,是徐锡麟烈士之弟)等倡议办学,修改蕺山书院旧宇为校舍,名曰山阴县学堂,经山阴县署核准建立,它是绍兴第一所公立普通高等小学堂,也是该校小学教育之开端。宣统元年(1909)2月,会稽县学堂与该校合并,改为山会官立高等小学校,修葺城区戒珠寺西厢旧屋为校舍,任月坡为堂长,改建戒珠寺东厢旧屋九幢,为职员学生寝室。1911年附设简易识字学塾,以戒珠寺大殿西侧为教室。
先后改名为绍兴私立八字桥小学、反帝小学、绍兴八士桥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法国天主教会在府城八字桥天主教堂内开办培德中西学堂,设英语课。建国后,原私立培德小学也改为私立八字桥小学。与八字桥小学连在一起的,是一座兼有罗马式与巴洛克的风格的天主教堂,这就是八字桥天主堂。此堂来由已久,它是法国籍神甫刘安多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购置土地5.46亩,于同治十年(1871年)建若瑟堂。因奉若瑟为本堂神,人称“若瑟老堂”。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天主教浙江代牧主赵保禄委托意大利籍神甫谢培德及法国籍传教士马福良,以所得部分庚子赔款,在绍兴府城扩建八字桥天主教堂及完善附属学校校舍。教堂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可容700余人做弥撒。培德小学的校名大概与谢培德有关。
该校的前身是创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的斯氏家塾。光绪三十年(1904)斯仰止发起将斯氏家塾改办为象山民塾,聘请教员11人,入学者200余人,它是诸暨县境内最早的民办学校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址斯氏宗祠,改称斯民两等小学堂。民国6年(1917),选址东泉岭麓建新校舍,两年后落成,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好,为当时诸暨之最。民国30年(1941)改为斯宅中心国民学校,负责辅导全乡各保的国民学校。
该校的前身是冯筱村女塾。它是光绪三十年(1904),谢飞麟在女塾的基础上以卢和峰公祠创办公立爱华女学堂,并任堂长兼教员。该校也是嵊县女学之始。宣统年间(1909—1911)谢飞鳞募捐在城隍庙后百子堂旧址新建校舍一幢。民国成立后更名为县立女子小学校。民国17年(1928)起兼收男生,改名为县立第二小学。
本文由:欧博abg登录入口网页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