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的核心意思是,在本馆出现了很多机构组织的有偿研学活动,参与者不遵守参观规范,行为举止不文明,享受的还是本馆提供给所有用户的免费服务。
是的,打开大门、弘扬文化是博物馆的天职,“研学旅行”又是国家积极扶持的教学举措,但是碰到这种情况,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可是,小眼哥经过梳理发现,博物馆最冤的,还不是“好心开门迎客,结果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而是走进来的,未必是正经“研学旅行”。
但是市面上研学旅行承办者五花八门,组织来一群学生,可能只是图经济利益,并不是冲着学习来的,美其名曰“研学旅行”!但其实,充其量就是个“研学游”。
是不是就跟“康师傅”和“康帅傅”,“六个核桃”和“大个核桃”,一样套路?!
随着国内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80后90后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研学”教育成为刚需。
据估算,我国现有K12阶段(即幼儿园-12年级)人数在1.8亿。加之中国二孩政策的放开,未来还将有3000万左右的潜在教育人口增量。
2018年4月,携程发布的《2017-2018年度游学旅行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预计研学客群规模达到100万人次,收入超过300亿元。
2020年3月,中国旅游协会亲子游与青少年营地分会发布的《中国亲子游与研学旅行年度发展报告2019》显示,全国范围内,研学旅游相关企业共1.3万家,未来3-5年研学市场总体规模将突破千亿。
这块“千亿蛋糕”,已经有公司尝到了甜头。2019年,主要面向3-18岁中小学生提供研学产品与服务的世纪明德和环球优学,分别做出了5.98亿和1.58亿的成绩。
原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12月19日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
从这个定义看,研学旅行侧重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这就与市场上所谓的“研学游”有着本质区别。
其次,从研学旅行服务提供方来看,《规范》也明确规定,一个研学旅行服务项目中,服务方应该有主办方、承办方、供应方,三方各司其职。
主办方,即有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和教育目的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承办方是与研学旅行活动主办方签订合同,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供应方是与研学旅行活动承办方签订合同,提供旅游地接、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的机构。
就当前研学游的市场来看,教育机构、旅行社、商业机构等组织的研学游中,基本就是“三合一”,自然也就无所谓“提升学生素质”的研学目的,更谈不上国家支持鼓励的研学旅行。
“第一文旅眼”智库专家认为,按照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机构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才可承接研学活动,并且遵循教育性、公益性、实践性、安全性等四个原则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
目前市场上,许多“研学机构”并不具备“研学资质”,它们组织的“研学游”,不过是打着“研学”的幌子招徕顾客,实际与普通旅游项目无二。不同的是,以“研学”为名,可以享受诸多政策红利,还可以在家长、学校面前,要一笔高价。
公私立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留学中介机构、专职游学机构、网络电商平台……各类玩家纷纷加入。
首先各种承接者五花八门。“研学”跨教育和旅游两个行业,旅行社有旅行资质,但是不具备教育资源,培训机构倒是可以教学,但是又不具备旅行资质。
最保险的做法是申请教育资质和旅行社双资质。已在新三板挂牌的世纪明德就是一个例子,但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实现。
而数据显示,国内研学旅行机构中,小微企业占最大比重,60.7%为30人以下的企业。
第二是组织不规范。按照《规范》,研学旅行的人员配置中,主办方至少派出一人作为主办方代表,并为每20名学生配备一名带队老师;承办方要为研学活动配备一名项目组长,还应该为旅行团队配置安全员、研学导师、导游人员。
那么,一个40人的研学团队,至少要配备7名组织人员。这对一般的旅行社或文化公司、培训机构来说都是很难实现的,同时,也同步拉高了项目运营成本。
另外在研学产品设计方面,规定中承办方应该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但是目前多数旅行社提供的研学项目中,基本只有人数要求,大多没有年龄区分。
第三,价格虚高。相较于同期相似行程的普通旅游,研学项目要贵不少,特别是国外研学项目,价格通常是普通旅游的1.5至2倍。
2019年8月,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某公司推出的日本阪东文化体验研学营8天1.68万元,而在携程等旅行平台上,相似行程的费用均价不到8000元。
第四,只游不学。“研学”机构需要同时向教育局和文旅局申请经营许可,有业内人士表示,文旅局的审批相对容易,但教育局的审批是很难的。
第五,各类安全、秩序等问题。2019年7月,四川内江二中暑期赴京研学团39名学生,在乘坐列车返程途中,出现细菌性集体食物中毒,该校赴京研学活动组织方即世纪明德。
世纪明德已是国内研学行业的头部品牌,尚出现这类问题,更何况,那些不具备资质的承办机构。更可怕的是一些项目行程分段外包,一旦出现事故,各机构中介权责不清,互相推诿。
8月份,他们为孩子报名参加了哈尔滨市东学方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组织的研学活动。
原计划是带学生去逛北京高等学府,结果行程单约定的17项行程,只完成了8项,且完成的质量很差。学生住宿安排在郊区,每天路上往返时间占用了大量时间,导致研学活动流于形式,失去了研学的意义。
家长一番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经营项目只是各种咨询,根本没有举办研学活动的资质。
家长投诉至文旅部门,结果文旅部门回应称该公司不是旅行社,不归文旅管,他们的行为属于超范围经营。
“第一文旅眼”智库专家表示,“研学游”的火爆,充分证明了市场的需要,暴露出的问题不失为一面镜子,究其原因,虽政策规范不少,但操作性不强,没有明确的管理和责任部门,乱象丛生,也就不足为奇。
专家建议,不妨参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的管理模式,需要申报取得相应的服务资质。比如,留学中介资质是由教育部、公安部和工商部门联合核准并管理,那研学服务资质,可以下放到省一级审批认定并公布,由教育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三家核准,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职责。
“严格规范准入资质,一方面让家长、学校认清什么才是‘研学旅行’,花了钱真的能享受到‘研学服务’;另一方面,也为管理和事后的追责提供便利。”“第一文旅眼”智库专家认为,“涉及到未成年人,涉及到中小学生,就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核心关切,严格一点,仔细一点,也是社会的普遍共识。”
这样一来,对擅自开展研学旅行的机构,各地教育、旅游主管部门,可以会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同时,也为各大研学基地,提供了服务和配合的依据,对于不规范的“研学游”,大可拒之门外。
其实,做旅游的,推出商业性的“研学游”无可厚非,也算是合法的商业服务,只是不要拿政策扶持的“研学旅行”忽悠人、欺骗消费者就行。否则,也就成了“挂羊头卖狗肉”。
本文由:欧博abg登录入口网页版提供